第二二四章 混一满汉[1/2页]
天才一秒记住本站地址:[妙书网]https://m.miaoshula.net最快更新!无广告!
第二二四章 混一满汉
<; class="kongwei">;><; class="ad250left">;> “‘君子、小人”
曾国藩沉吟了一下,笑了一笑,“我想起夏瑗公著《幸存录》,说‘东林之持论高,而于筹边制寇,卒无实着;黄梨洲大动肝火,著《汰存录》驳斥,说‘夫筹边制寇之实着,在于亲君子、远小人而已呵呵!”
夏瑗公,即夏允彝,瑗公为其号;黄梨洲,前文有过介绍,就是黄宗羲了。
赵烈文双手轻轻一拍,“黄梨洲这两句话,真正是自画东林面目!‘亲君子、远小人,在他眼中,这六个字,就是仙丹,就是大力丸!包治百病,一贴见效!什么‘实着不‘实着的,皆如云烟!”
微微一顿,“至于什么是‘君子?什么是‘小人?东林就是‘君子!与东林唱反调的,就是‘小人!一句话,非吾族类,就是‘小人!”
“东林、复社,”曾国藩说道,“一脉相承,彼此呼应,其实,本来该算是‘自己人了。”
“可不是?”赵烈文说道,“夏瑗公不过就说了几句公道话,黄梨洲就翻脸了!就一脚将这个‘自己人踢进了‘小人里头了!还说什么,《幸存录》该叫《幸存录》,该易名为《不幸存录》才对!”
夏允彝是复社的骨干之一。
“真正的‘自己人如史宪之者,”赵烈文继续说道,“一天不到便弃扬州于敌没关系!照旧侧身鄂国、文山、武侯之列!照旧当他的‘千古完人!为什么呢?因为他是‘君子啊!他‘死节了啊!”
“‘实着既然如云烟,这个城,守得住、守不住,自然也同为云烟了!”
说到这儿,赵烈文重重的“哼”了一声,“嘴脸!”
曾国藩眉头微蹙他不喜欢用这种刻薄的语气月旦人物;不过,终于还是无可奈何的笑了笑,没说什么。
“都说‘不以成败论英雄,”赵烈文说道,“可是,不以成败,又以什么?以‘君子、‘小人?那不迟早变成‘夫筹边制寇之实着,在于亲君子、远小人而已?”
顿了一顿,“只不过,这个‘成譬如守城,并非说一定要敌人解围而去,才算‘成了,就像《祭史可法》一文中说的,‘一日曰一日功,二日曰二日功,八十一日,实可曰大功矣!”
再顿一顿,“可是,‘奈扬州之半日见弃何?惜史公之一日功未足乎!皮里阳秋,不过痛快!痛快!”
曾国藩微微叹息,“确实看到这一段的时候,吾亦为史公汗颜啊!”
顿了顿,慢吞吞的说道,“‘以成败论英雄惠甫,你说得有道理。”
“爵相,”赵烈文说道,“黄梨洲这一类高论的苦头,咱们也是很吃过一番的!平洪杨那几年,言路上头,不晓得有多少吹毛求疵的?哼,单单是吹毛求疵还算好了,还不晓得,暗地里有多少使绊子、下刀子的呢!”
微微一顿,“不然,爵相也不至惮于清议,忧谗畏讥,到了杜门不出的地步!咸丰七年、咸丰八年……哼!”
咸丰七年,曾父去世,曾国藩回乡奔丧,两次上疏,请求在家终制,彼时贼炽方张,朝廷要曾国藩“夺情”,但曾国藩畏于清议,死活不肯挪窝,朝廷无可奈何,只好同意了他的要求。
直至一年半之后,福建局面糜烂,在朝廷的一再严敕之下,曾国藩才再次出山,办理浙江军务,驰援福建。
“清议,清议……”曾国藩自失的一笑,再叹一口气,“唉!”
“在这班卫道士的眼中,”赵烈文冷笑,“唯一之紧要者,只有他们的‘道;天下虽大,来来去去,也无非就两个人,一‘君子、一‘小人!除此之外,哪里还有多少位置,留给社稷?留给朝廷?”
微微一顿,“我以为,这篇《祭史可法》,就给这班人看的!”
“你是说清流?”
“不错!我看,咱们的清流、明季的东林,其实一脉相承!”
“不过,”曾国藩掂着胡子,“现在不比前些年了,清流的气焰,已经消解了许多了。”
“是”赵烈文说道,“很吃了轩邸的几次瘪,安静许多了!”
顿了顿,“不过,百足之虫,死而不僵,何况,彼不过暂时蛰伏,‘死,是远远谈不上的!”
“所以,就要‘贬、就要‘抑?”
“是!”赵烈文说道,“不然,辔头一松,又跳起来了!”
第二二四章 混一满汉[1/2页]
『加入书签,方便阅读』