返回 历代王朝更迭 首页

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

第56章老子的生平事迹[1/2页]

天才一秒记住本站地址:[妙书网]https://m.miaoshula.net最快更新!无广告!

    人类哲学有两个源头,一个是古希腊哲学,另一个就是中国的老子哲学。老子也因其深邃的哲学思想而被世人尊为“中国哲学之父”。

    老子是我国古代春秋时期思想家,道家学派的创始人,全世界最早具有朴素辩证法思想的伟大哲学家。有关他的生平事迹已难详考。

    根据《史记》的记载,老子姓李,名耳,字聃,是楚国苦县厉乡曲仁里(在今河南鹿邑)人。而且他曾经在周朝做过“守藏室之史”,即主管王室藏书的史官。据说老子年幼时聪颖好学,曾经师从精通礼乐的商容大夫,后来在老师的推荐之下来到东周的首都洛邑求学,并进入周天子保存典籍文献的守藏室工作。守藏室中保存着天下各国进献给周天子的图书典籍,在这里老子博览群书、用功学习,学问越来越渊博,见解也越来越深刻。

    经过多年的学习和工作,老子不仅熟谙典章制度,对政治上的兴亡治乱也多有见闻,慢慢地老子的名声传扬在外,连来洛邑游学的孔子也打算来向他请教关于礼制的知识。

    孔子非常看重礼制,讲究克己复礼,因此想到周朝都城洛邑去“观先王之制”,到礼乐制度的源头去进行实地考察。正好孔子的弟子南宫敬叔是鲁国的贵族,于是孔子便托南宫敬叔向鲁君报告此事,并申请经费和车马人手,看南宫敬叔亲自来求,鲁君很爽快地答应了为孔子的周都之行提供一车二马一童一御,孔子便在南宫敬叔的陪同下来到了周朝的都城洛邑。

    在洛邑,孔子见到了自己仰慕已久的学者老子,并在他的带领下拜访了大夫苌弘,又参观了祭祀神明的明堂和祭祀先王的宗庙,还将守藏室中保存的给中珍本、孤本展示给孔子。

    老子引导孔子在洛邑游历了一番以后,孔子便带着随行的弟子专程去拜访老子,诚恳地向他请教“礼”的学问。老子听了孔子的问题之后微笑不语,只是张开了嘴巴问:“你看我这些牙齿如何?”孔子师徒莫名其妙地看了看老子七零八落的牙齿,不知何意。随后,老子又伸出舌头问:“那么,我这舌头呢?”孔子又仔细看了看老子的舌头,灵光乍现,醍醐灌:“我仰慕您的道德学问,想拜您老为师。”老子道:“我已老了,腹中空空,没有什么学问,怎么好意思开口教人呢?”尹喜见他推脱,便很客气地告诉老子要想出关,必须出示官方的通关文书。老子本是辞官归隐之人,自然没有什么通关文书,顿时十分为难。

    尹喜见状,忙殷勤地说:“如果您能将您的学问道理著录下来传给我,弟子自然放老师出关。”老子无法,只好接过尹喜递上的笔,一口气在竹简上洋洋洒洒写下了五千个字,这就是后世称为《老子》的一部书。因为这书上篇开卷谈“道”,下篇首章谈“德”,所以又称《道德经》。老子之所以自著五千文,一方面由于关令的“胁迫”,另一方面也是知音难觅。尹喜拿起老子写好的书稿,认真拜读,最后决定放弃官职,与老子一同出走西域。从此以后,老子飘然远去,不知所踪,消失于历史茫茫的烟尘之中。

    老子的爱好

    《道德经》是老子的代表作,分《德经》和《道经》两篇,是我国现存的历史上第一部完整的哲学著作。这部书在春秋时期被称作《老子》,道教兴起以后被尊为经典,故而被称为道德经;因为这本书只有约五千字,所以又被称为《五千言》或《老子五千文》。本书共八十一章,字数虽少,却蕴涵了丰富的哲学内容,有朴素的辩证法思想,成为道家哲学思想的重要来源。

    据说当年老子骑青牛过函谷关的时候,守关的令尹喜知道他将隐居,便请老子留下著作,于是老子写下了五千字,这就是老子传世的唯一著作《道德经》。国学大师胡适曾经评价老子为“中国哲学的鼻祖,是中国哲学史上第一位真正的哲学家”。老子在《道德经》中揭示了事物之间的对立统一关系:“祸兮,福之所倚;福兮,祸之所伏。”他也认为:“有无相生,难易

第56章老子的生平事迹[1/2页]

『加入书签,方便阅读』

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