返回 文豪1978 首页

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

第610章 得偿所愿[1/2页]

天才一秒记住本站地址:[妙书网]https://m.miaoshula.net最快更新!无广告!

    自1988年始,庄重文文学奖已经办了三届,每年对三部(篇)作品予以重奖每奖10万元的奖金,堪称中国文学奖项评选的奖金天花板。

    凭借着丰厚的奖金,庄重文文学奖在这几年里影响力与日俱增,俨然已经稳压茅盾文学奖一头,成为国内第一文学奖。

    但庄重文文学奖在文学界所取得的地位和影响力,又绝不仅仅是因为奖金。

    《大家》杂志也举办过「天家文学奖」,也是10万元的奖金,但也只是图了一时热闹,后续并没有形成大的影响力。

    显然评奖这种事,仅靠着高额的奖金显然是行不通的。

    文学界也时常有讨论,为何在各类文学评奖日渐销声匿迹,连茅盾文学奖都不时跳票的情况下,庄重文文学奖却依旧能够每届如期举行,并且评出文学界较为认可的作品呢?

    大家讨论来、讨论去,觉得归根结底还是当年林朝阳给庄重文文学奖打了个好基础。

    在国内的众多评奖当中,庄重文文学奖不管是评奖制度还是组织架构都堪称独树一帜。

    采用大学生作为奖项的初选评委,当年还在文坛引起了广泛的争论,许多作家、评论家对这个做法并不感冒。

    他们普遍认为,大学生的文学知识储备和阅历远远无法和专业评审相提并论,不足以支撑他们完成一项国家级文学奖项的评审。

    但事实证明,这些人都犯了经验主义和迷信权威的错误。

    许多大学生也许阅读深度并不够、人生阅历也没什么丰富,但他们的平均文学素养却几乎可以说是站在了这个国家的巅峰。

    在这个11亿人口的国家当中,你几乎找不到平均文学素养比大学生还高的群体,哪怕是那些高校教师和中高层官员也不太可能。

    如作家、编辑、评论家这类专业的文学从业者,如果单独拎出一小撮顶尖群体,倒是能比大学生群体强。

    但问题是只要是圈内的人,评奖肯定会有倾向性,自然也就容易影响奖项的公平。

    所以综合来看,当年林朝阳坚持以大学生群体作为庄重文文学奖的初审评委,简直是再正确不过的事了。

    这种组织方式保证了奖项入围作品的水准,真正做到了优中选优,且极大的避免了在初选阶段就出现沧海遗珠的情况。

    毕竟大学生们的精力实在旺盛,很有「拿着鸡毛当令箭」的干劲,哪怕是再椅角叠男里的作品,他们都能翻找得到。

    庄重文文学奖的评奖专注于这个文学领域最重要的文学体裁,除了大学生们的积极责献,当然也离不开评委会的努力。

    按照评审制度,庄重文文学奖的评委会将由作家、编辑、评论家、电影家、

    戏剧家、学者等文艺界骨干力量组成,除此之外每年还有少量的普通读者加入作为评委。

    丰富的评委配置也让庄重文文学奖的评选更能倾听大众的声音。

    6月初,燕京的天气逐渐由春日的温和转向盛夏的炎热,这天一大早,太阳便以挂得老高,小六部口胡同内外热闹非凡。

    转眼间庄重文文学奖的评奖已经来到第四届,作为国内如今最重要的文学奖项之一,今年的评奖名单一经公布便受到了许多媒体的广泛关注。

    「于华!于华!」

    《文艺报》的记者在胡同口逮住了刚下车的于华,询问他得奖的心情。

    早在一周之前,第四届庄重文文学奖的获奖结果就已经公布了,于华凭借着《活着》获得了这一届的最佳中篇奖。

    再加上《活着》的同名改编电影由章艺谋执导,刚刚在戛纳国际电影节上斩获殊荣,于华的获奖一下子就成了记者们关注的焦点。

    「做梦都没想过能得庄奖!」

    于华的一句话把记者给逗乐了,聊了几句感受之后才把他放走。

    说话之间,胡同里又走进了几个人,得亏《文艺报》的记者跑各种座谈会、

    文学会议比较多,要不然还真认不出来。

    程忠实、京夫、高建群—几人都是这两年国内文坛炒得火热的「文学陕军」的代表性人物。

    程忠实走在人群中间,意气风发,今年庄重文文学奖的最佳长篇奖就是颁给了他的《白鹿原》。

    这部在面世之后便饱受文学界盛赞,去年六月出版之后也创下了极佳的销量,短短三四个月间便卖出了六七十方册。

    记者拦着几人聊了几句,才和他们一起走入了小六部口胡同的西院。

    院门口「作者之家」的牌子跟几年前比起来稍显陈旧,可在今天看起来却格外闪耀。

    距离颁奖还有半个小时,院子里已经聚集了许多人。

    其中包括了评委会成员、文化宣传领域的几个官员、全国文协和各省文协的一些同志还有受邀出席的作家、编辑和评论家。

    这些人三三两两的聚在一起,或站在院内石榴树下,或站在屋檐下,或坐在游廊两旁的栏杆上,也有人跑到厢房里安逸的坐着聊天。

    大家聊天的话题除了寒暄之外,关注最多的还是几部(篇)获奖作品。

    今年的获奖名单公布后可谓众望所归,长篇奖由程忠实的《白鹿原》获得,中篇奖由于华的《活着》获得短篇奖的评奖有些许特殊,不是颁给一篇,而是颁给了一个系列作品一冯济才的《俗世奇人》系列。

    七十年代末以来,中国当代文学出现了一个奇特的现象,那就是关注和探讨现实的短篇频频在社会上产生重大的影响力。

    这其中当然离不开伤痕文学、反思文学、寻根文学的繁荣和广受欢迎。

    如《伤痕》《班主任》《牧马人》等一大批短篇作品被人们广泛阅读并耳熟能详。

    放眼国际文坛,这种短篇的异常繁荣并不常见。

    进入到八十年代后期,随着文学浪潮的逐渐过去,短篇也落寞了下来,

    近几年来国内文坛已经很长时间没有诞生过什么有影响力的短篇了。

    冯济才的《俗世奇人》系列七篇短篇今年年初一口气在《收获》发表,

    受到了文学界的高度评价,在读者群体也收获了无数喜爱。

    《白鹿原》《活着》《俗世奇人》系列,三部(篇)作品既在文学界赢得过高口碑,又有很好的群众基础。

    获奖名单公布后,自然获得了大家的认可。

    但只要是评奖,总有人觉得会有遗憾,今年的庄重文文学奖也是如此。

    有些人认为贾平娃的《废都》应该获奖,有人觉得王安忆的《纪实与虚构》

    如果不是遇到了《白鹿原》其实也值得一个奖项。

    还有人谈到了王小波的《黄金时代》,认为这部应该有评奖资格,如果这篇能够参评的话,说不定能拿到最佳中篇奖。

    后世鼎鼎大名的王小波现在在国内文坛名声不显,他的代表作之一《黄金时代》在前两年由湾岛《联合报》连载。

    后又在湾岛、香江相继出版,而在内地反倒是直到今年才出版,也并没有引起什么太大的反响。

    由于在内地是今年才出版,所以没有参评资格。

    众人议论纷纷,另外还有不少记者在拉着人采访,如《文艺报》《人民日报》《燕京青年报》《文汇报》《明报》等媒体今天都派人来了,院里一时热闹非凡。

    眼看着距离颁奖时间越来越近,于华、程忠实和冯济才等三个获奖作家不由得有些紧张。

    这个时候,本届庄重文文学奖评委会主席孟伟哉、全国文协D组书记和林朝阳由垂花门走到院当中。

    三人进院时说说笑笑,引得众人纷纷侧目。

    「同志们好!」马烽率先向众人挥手打了个招呼,院内立刻响起一片掌声。

    紧接着孟伟哉也跟大家打了个招呼,轮到林朝阳时,他态度正式的朝在场众人鞠了一躬,以示尊重,现场掌声更热烈了几分。

    见马上就要到颁奖时间了,孟伟哉走到了正房门口的台阶上,立刻吸引了在场众人的目光。

    「尊敬的各位领导、文学界同仁以及在场的记者朋友们,大家上午好!欢迎大家来到第四届庄重文文学奖的颁奖会——.」

    孟伟哉是评委会主席,今天的颁奖会由他率先开场致辞。

    林朝阳同着众人鼓掌捧场时,李拓偷偷摸摸凑到他身旁,问:「你们几个刚才在东院商量什么呢?」

    「没什么。」

    「你这就没意思了。

第610章 得偿所愿[1/2页]

『加入书签,方便阅读』

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